路通烏蒙山巔
——安六鐵路建設紀實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一首《七律.長征》將烏蒙山的巍峨險峻描繪得淋漓盡致,將這座見證紅軍攻堅克難、突出重圍的黔西大山永載史冊。
今天的四公司建設者循著當年紅軍的足跡,扛起了安(順)至六(盤水)城際鐵路的建設大旗,在人跡罕至的烏蒙大山中架橋鑿隧,開辟坦途。隨著安六鐵路通車腳步愈來愈近,安順至六盤水將再無阻隔。
回顧安六鐵路建設光輝歲月,建設者不禁想起了進場伊始的場景:短短39千米的安六鐵路3標段僅橋隧工程就占據了85%以上的里程,絕大部分工點位于陡坡絕壁、深山溝壑之中,沒有路、沒有電、沒有水,更沒有人。
“我們要做新時代的紅軍,迎著困難行萬里,誓把路通烏蒙巔!”一聲號召引得“千軍萬馬”開進大山,開始他們的漫漫“長征路”。
莫道峰巒奇險峻 豈知山中藏玄機
素有中國地質博物館之稱的烏蒙山區是我國較大的喀斯特地貌群之一,這里的山巒集險峻、高聳于一身,素有峰絕、水絕和云絕的“三絕”之稱。這對于身經百戰的四公司建設者來說似乎是信手拈來,彈指可破。然而,事實卻讓建設者大跌眼鏡。
看似平淡無奇的山峰卻暗藏玄機。在安六鐵路項目部工區總工程師高治永的指引下,只見山壁上數個大如窯洞的“窟窿”向外張望著,里面黝黑深邃,似無盡頭。
“這樣的溶洞在山體中隨處可見,挖隧道的時候突然出現這樣大的‘深坑’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备咧斡澜榻B說,“烏蒙山地區多為石灰巖,經過數百萬年流水的沖刷,很多大山里面都被掏空了,看似偉岸的峰巒實際上都成了‘空心山’?!?/p>
與“空心山”相伴的往往是難以預測的地下暗河,緊隨地下暗河的問題就是缺水。
貴州還會缺水?在人們看來,貴州地處南方濕潤地區本應雨水充沛,水源充足,然而大量的流水順著遍布地面的“麻窩”漏到地下匯聚成暗河。
“暗河的危險在于不可預測性,由于地下溶洞分部極不規則,導致暗河流向捉摸不定,隧道開挖時突然出現的暗河往往對施工造成極大隱患?!卑擦F路項目負責人劉金成說。
然而山體暗藏的玄機遠不止“空心山”和地下暗河,作為新生代造山運動的結果,烏蒙山地質變化極為頻繁,斷層破碎帶之多、圍巖變化之快、山體壓力之大令人咋舌,頁巖、砂巖、煤層、石灰巖、泥層交替出現?!耙慌谝蛔儭背闪诉@里復雜地質的真實寫照。
“剛還看到的還是Ⅲ級圍巖,一輪爆破過后就變成了Ⅴ級圍巖?!奔夹g員熊勝軍說,相對于圍巖變化,更令人揪心的是隧道大變形難題。
“5條大斷層在觀音山隧道交匯,爆破過后周邊巖石在山體壓力作用下,向中心擠壓,最大位移達到2.5米?!毙軇佘娔贸隽伺臄z的記錄視頻,只見鋼拱架在兩邊圍巖的擠壓下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不一會HW175型工字鋼就從拱頂折斷
這樣大的壓力讓隧道大師史玉新驚嘆不已。劉金成至今還記得2017年斷層帶專項施工方案專家會時的情景?!翱梢哉f,觀音山斷層帶隧道是Ⅵ級、甚至是Ⅶ級圍巖?!笔酚裥碌呐卸ㄗ屵@座隧道的命運更加撲朔迷離。
而這還僅僅是觀音山隧道的情況,據統計,標段28座隧道有近半數存在斷層和高地應力的情況。
更讓隧道建設舉步維艱的是,部分煤層位于斷層帶上,施工必然要要鑿穿煤層,放出瓦斯氣體。
瓦斯無色無味,不易察覺,處于隧道這樣的密閉空間內,氣體含量不經意間就會超過臨界值,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溶洞、暗河、斷層、高地應力、巖體變形、瓦斯隧道……一個個挑戰,一個個難題讓建設者應接不暇?!爸挥杏H身經歷過才知長征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才知建設的不易?!边@是劉金成經常對大家說的一句話。
28座隧道、30座橋梁、2座車站……線路上的這些工程在等待他們“闖關”,一系列難題在等待他們解決,怎么辦?
莫畏天險阻前行 吾自胸中定乾坤
不前進就意味著后退!四公司建設者深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無數次的考驗和歷練早已將他們打磨成了敢于亮劍接招,面對困難愈挫愈勇,不斷破除萬難的“尖兵利刃”。
他們分門別類迅速建立了攻堅科研團隊,“溶洞地質課題小組”、“不良地質課題小組”……科研團隊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技術骨干人數占技術團隊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搞勘察、定方案、做試驗……經過思考和推演,一套復雜地質條件下一攬子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針對溶洞難題,建設者首先以茨沖1號隧道為藍本,開展專項施工。
“茨沖1號隧道的溶洞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僅探深就達40余米,是全線較大溶洞之一,克服了這個難題,往后施工就是一馬平川?!彼墓^負責人高偉民說。
他們借鑒架橋施工經驗,采用樁筏法施工,先向溶洞底部打入深樁,同時架梁、打拱墻并加固,在溶腔內架設起“外殼”,實現了樁、架、拱、固四步作業,順利通過空腔地段。
部分橋梁樁基下穿溶洞時,往往存在不穩固和泥漿外泄的問題,建設者一改沖擊鉆法施工,運用全套管全回轉鉆機成樁施工,實現鉆機、鋼套筒同步成樁,并加長鉆孔深度,以確保橋墩穩固。
“僅彭家沖2號大橋就打設了8根70米深樁基,其深度是正常橋梁樁基的2倍?!比^負責人郭志玉說。
針對地下暗河難題,他們積極聯絡當地氣象部門,掌握氣象情況,同步加強超前地質預報,打設引水洞和蓄水池,根據設計和地形逐步摸清暗河走向,做到心中有數。
針對復雜地質環境圍巖大變形難題,他們采用雙層加固的方式穩固圍巖。
“在觀音山隧道斷層帶增加了初支鋼拱架的埋設密度和數量,初支面架設雙層鋼拱架,同時增加鋼筋網片,打設連接鋼筋,將鋼拱架和圍巖融為一體。同時噴射雙層混凝土,以確保安全?!眲⒔鸪烧f
對于變形圍巖后期處置措施,建設者運用二次施工法,重復加固地層?!巴ㄟ^監控量測,確定圍巖穩定后,拆除受擠壓斷裂的鋼拱架,再次以雙倍密度加裝鋼拱架,同時噴射近1米厚混凝土,實現成倍鞏固?!眲⒔鸪山榻B說, 100米普通隧道段落以往只需要170余噸鋼拱架即可,而觀音山隧道加厚段累計使用近900噸鋼拱架。
“2000余米的觀音山隧道,讓我們用2年時間悟出了門道?!表椖靠偧夹g負責人魏海龍說。
針對瓦斯隧道施工難題,他們引進瓦斯聲光報警系統,實行嚴格門禁制度,加大通風等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瓦斯聲光報警系統由便攜式瓦斯檢測儀、洞內安裝的瓦斯檢測探頭組成,可以偵測到千分之一的瓦斯、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濃度變化情況,實現瞬時報警?!惫居窠榻B說。
在觀音山、茨沖2號隧道洞口均設置了全封閉工地門禁系統,進入洞內的工作人員必須在門禁處消除靜電,并交出隨身攜帶的手機、打火機等設備后方可進洞。
瓦斯高危隧道均安裝了雙管通風機和備用發電機,實行雙管通風,確保持續供風,以稀釋洞內有害氣體濃度。
針對部分隧道存在淺埋段施工難題,他們采用“圍巖監控+弱爆破”的組合施工模式,減少對廠礦、村莊和既有線路的擾動。
針對76米高橋墩施工難題,他們采用掛籃現澆法,現場澆筑主梁,并加大對高空作業人員的保護力度。
一次次“攻城拔寨”讓建設者信心倍增?!爸挥锌傅米±Э?,咽得下酸楚,耐得住考驗的人才能戰勝烏蒙大山!”劉金成說。
莫忘離別相思淚 情灑路地建設情
高山大川同樣阻礙了烏蒙山區經濟發展,在鐵路沒有延伸到這里以前,很多群眾還從沒有走出過大山,缺路、缺水、缺電讓這里愈加閉塞、落后,可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隨著筑路大軍的到來,以“共享”模式為主導的基礎設備配套建設提上了議程,便道、水源、電力接連不斷通向大山深處,實現了筑路和惠民的“雙贏”。
要筑路必須先修路。建設者首先從改善通行條件著手,構筑起連通所有工點的運輸網絡?!霸谕數卣畢f商的基礎上,采取對半分攤費用的形式,修繕并加固鄉村道路,打通鄉村斷頭路,實現施工與群眾共享通行?!备邆ッ窠榻B說。
據統計,自施工以來,建設者累計加固村道達54千米,新修便道21千米,一改當地村道雨季泥濘,旱季飛塵的現狀,多條水泥便道延伸到大山深處,部分村民聚居區首次通上了水泥路。
缺水是烏蒙山區長久以來存在的大問題,遍布地下的溶洞貪婪吮吸著地表水源,潮濕缺水成為這里的普遍現象?!吧街絮r有河流湖泊,鉆機打入地下200米都看不到水,最令人震驚的是當地群眾竟然飲用收集的雨水?!奔夹g員劉偉兵說。
保護為數不多的水源成為安六鐵路建設的當務之急。
部分路基段要穿越當地高蘆村的取水泉眼,如果按照原設計方案施工,這個泉眼就要被路基覆壓,在筑路和保護水源的矛盾中,建設者改變計劃,“變路為橋”,自此,涓涓泉水和高架橋梁交相輝映。
坎沖2號隧道途徑地下暗河,該暗河是陡箐鎮4000戶居民的取水源泉,為避免破壞暗河,建設者在設計要求之外增加了500米引水隧洞,保障群眾正常飲水。
“相對于泉眼、暗河段的有利位置,絕大多數當地村民只能‘望水興嘆’,收集雨水、徒步背水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备邆ッ裾f。
筑路同樣需要大量水源,為改變當地取水困難的現狀,建設者先后在冷壩車站和多個混凝土拌和站鋪設引水管道,從數千米之外的水庫引來“清澈激流”,既保證了施工用水,又解決了村民飲水難題。
作為我國少有的喀斯特地貌群,生態環保成為安六鐵路建設的主題之一。
“隧道棄碴做到隨堆隨綠,同時劃定植被移植養護區,做到棄碴覆土恢復原貌?!备邆ッ窠榻B說,多個棄碴場開展了植樹造林活動,做到全面綠化,建立起“園林式”、“景觀式”棄碴場,成為當地特色旅游景點。
隧道棄碴集中堆放也消減了山體坡度,不僅便于村民通行,部分優質碴石還成為當地村道路基填充物或村民房屋石材,避免了挖山采石,破壞山體植被。
最讓當地村民津津樂道的還是建設者“挖煤利民”的事跡。
“安六鐵路多個隧道穿越煤層地質,特別是在茨沖1號隧道和觀音山隧道施工中,橫穿煤層并獲取到數百噸優質煤炭,這可是隧道施工難得一見的‘饋贈’?!眲⒔鸪烧f。
對于“偶遇”的“禮物”,建設者沒有作為商業用途,而是就近分發給李家寨村、平箐村等村民?!笆盏椒职l的煤炭以后,我們從此記住了中鐵十二局集團!”平箐村民張玉敏說。
三年的工期轉瞬即逝,在看到建設者即將奔赴其他鐵路戰線,烏蒙山當地村民淚灑工地,難抑別離之情。
山間飛虹架通南北、長隧穿山洞通兩邊、橋隧相連決眥天邊……數不清的橋隧將綿延不絕的山脈串連成線。
鑿巖穿橋,路通天下。隨著安六鐵路開通的腳步漸行漸近,不久的將來,這條黔西北群眾的致富之路,發展之路將成為貴州省最耀眼的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