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節生長,書寫雄安速度與質量
——寫在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開通之際
2020年12月27日10時18分,首趟復興號高速動車組C2702次列車從雄安站發出,駛向首都北京。10時38分,C2701次高鐵列車從北京西站出發,開往“未來之城”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設立3年多來,從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到高標準推進,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雛形初顯。作為雄安新區建設的開路先鋒,如何守初心、踐使命,發揮中央建筑企業專項施工優勢,高質量、高標準推動雄安站建設是歷史命題、時代之問。
中鐵十二局建設者以匠心實干的文化底蘊,做優頂層設計,創新施工管理,優化方案設計,推動技術創新,僅用兩年時間,一座總建筑面積47.52萬平方米的高標準、超大體量現代化車站拔地而起,成為雄安新區打卡地標性建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高鐵建造技術的中國速度、雄安質量。
高起點規劃“荷葉露珠”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強調,要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借鑒國際經驗,高標準編制新區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組織國內一流規劃人才進行城市設計,規劃好再開工建設,決不留歷史遺憾。
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交通要先行!雄安站的設計工作早在2018年3月就已經啟動,設計者們著力推動系列規劃編制、站房設計、打造一流乘車服務環境、實現站城高度融合等方面工作。
歷時9個月的反復論證與協調,一座集高鐵+城際+地鐵+小運量軌道+新型綠色交通以及樞紐貨運+配套服務+活動中心等復合功能于一體,兼具“交通一體化發展理念”“站城一體布局”“多種新型綠色交通接駁方式”“路地合作新模式”等眾多創新點的綜合交通樞紐的設計思路和建設輪廓在雄安新區宏偉的規劃藍圖上徐徐浮現。
從空中俯瞰雄安站,采用藍色漸變色的橢圓形屋蓋輪廓猶如清泉源頭,似一瓣青蓮上的露珠;平整的建筑屋頂在中部高架候車廳處向上抬起,邊緣向內層層收進,如同微風蕩漾時湖泊中泛起的層層漣漪。雄安站毗鄰白洋淀,在設計時采取了荷葉露珠狀的設計,寓意“清泉源頭,風吹漣漪”,力求與雄安新區的水文化相契合。
高效能助推“拔節生長”
2018年12月1日,雄安站正式開工建設。
“接到參建雄安站的通知后,是滿心歡喜,了解站房概況后,難免心急如焚?!毙郯舱痉宽椖控撠熑瞬芴唤榻B,站房總建筑面積47.52萬平方米,建設規模相當于重慶西站的兩倍,但施工工期只有其三分之二,如何高質量快速推進站房建設,是曹太然團隊需要落地的首要難題。
項目總技術負責人張昆回憶道:拿到建設單位給出的指導性施組后,項目部立即召集主要技術骨干熟悉細化圖紙,開展實施性施組編制工作?!皟灮┕し桨甘鞘┕ぬ崴俚挠行ПU?,站房關門工期已定,只有倒排工期,進行分項工程施工工序細分,計算細化工程量,從而實現人員、機械設備及物質材料供應和運輸通道布置等資源要素與施工需求的精準匹配?!?/p>
從基礎施工到主體施工再到二次結構,項目部對每個分項工程都采用類似算法進行資源要素配備。張昆說:“這是一項龐大且精細的算術過程,要求每一項計算都要盡可能精確,才能找到施工進度質量管控和成本控制的平衡點。在方案實施中,現場技術人員還需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對施工方案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p>
站內的主體施工緊張有序,站外的樣板試驗同步展開。曹太然介紹,為加快施工速度,項目部開辟主體施工和樣板施工兩個“戰場”,“清水混凝土的樣板試驗及站房內部裝修中各個分項樣板工程也都已經提前在樣板施工現場開展?!?/p>
在施工管理模式上,該項目部下設3個分部,劃分為5個工區同步作業,張昆表示:“傳統管理模式在規模較大的項目上并不是最佳選擇,而劃小施工單元,進行網格化分區管理可以實現高效能精細化管理,提升施工效率,已在多個項目得到印證?!?/p>
2018年12月24日首樁開鉆,9個月完成正負零層結構,1年主體承軌層如期封頂。經過20余次施工模擬分析,僅7個小時就成功完成了首榀屋蓋梁吊裝作業,43天完成了4.1萬噸鋼結構及跨度450米、覆蓋面積12萬平方米的屋蓋鋼結構施工,萬余名建設者合力攻堅,雄安站建設“拔節生長”。
高標準創造“雄安質量”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雄安新區規劃編制情況匯報。會議提出,要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創造“雄安質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全國的一個樣板。
曹太然說:“雄安站的建設目標就是要將其打造成為新時代中國高鐵精品工程、智能客站示范性工程和標志性工程?!?/p>
作為國內首個大規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術的高鐵站,一次澆筑成型,結構挺拔俊美?!氨M管我們在重慶西站建設中已經對清水混凝土施工有過研究,但受制于地材源地和站房設計及承擔角色不同,可用成果甚少?!睆埨ソ榻B,雄安站清水混凝土“開花狀”立柱曲線優美,橫豎都是弧度,在截面尺寸上是重慶西站的數倍之多,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是站房主要受力結構,且后續不再進行外部裝飾裝修。
“站房投入使用后,這些混凝土立柱將直面旅客,如何使其呈現給旅客最美觀的‘面孔’,是對我們施工能力的嚴峻考驗?!辈芴徽f。項目部專門成立了清水混凝土工作室,將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調制工作提前5個月開展,在場外先后做試驗80余次,在不斷摸索中調整各項參數,最終做出的混凝土立柱氣泡、顏色、表面觀感度等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具體施工中,建設者優化振搗工藝,通過加密振搗棒,減少氣泡,同時分派專人盯控整個澆筑過程,保證澆筑質量。
“通過做樣板工程可以發現在設計或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和設計院溝通解決,改進改善施工質量,指導后期大面積快速施工?!睆埨ソ榻B,針對雄安站重點分項工程,項目部堅持樣板引路,先后進行了60余次樣板施工。站房裝飾裝修作業中,在材料選用上,項目部組織人員進行市場調研、駐廠監造;在優化設計上,從各裝修隊伍中抽調專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深化小組,主動對接設計院;針對幕墻、細部節點、室內裝修、變形縫等重點工程部位,制定了針對性較強且包含施工規范和標準的裝修專冊,指導施工,確保裝修質量。
智能技術全過程應用
京雄城際鐵路是國內鐵路首次全線、全專業、全設計階段的BIM應用。在雄安站房建設過程中,智能技術全過程應用既是站房建設的加速劑,也是工程質量的有力保證。
為實現“智建”雄安站目標,項目部聯合建設單位及其他參建單位成立了“BIM、智能建造、信息化技術、清水混凝土、綠色建造”五大創新工作室,開展技術創新和課題攻關。
“雄安站開工建設伊始,便做了數字建造與信息智能化建造基礎工作,以實現BIM技術設計、施工、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應用,打造‘智能化、科技化、綠色化’全周期智慧工地?!表椖坎靠萍疾坎块L鄭河舟說。
施工中,建設者多工序運用BIM技術,實現工程建設提速增效,利用BIM+放樣機器人快速、精準、智能、操作簡便、勞動力需求少的優勢,將BIM模型中的數據直接轉化為現場精準點位;通過BIM技術搭建清水混凝土柱鋼模板、型鋼柱及復雜鋼筋節點等三維模型,實現可視化交底;運用BIM+GIS技術進行現場傾斜攝影,生成數字模型,更加真實地反映現場實際進度情況,能讓項目管理者從多個角度觀察施工現場,合理有效對現場進行施工管理。
“建設高峰期,施工現場百余臺塔吊同時作業,通過深基坑監測、塔吊安全監控等應用,從源頭排查安全隱患,降低安全風險?!痹擁椖糠止馨踩撠熑私榻B,通過搭建項目級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勞務管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塔吊防碰撞系統、吊鉤可視化、揚塵監測系統、高支模監測等硬件設備以及質量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BIM模型等智能平臺的集成應用,有效提升了施工現場質量、安全、進度、環保等管理效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