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上筑夢人——四公司京新高速公路項目建設紀實
建設成型的京新高速公路 胥懷德 攝
“建黨百年之際,我們把大路修筑到大漠深處,織就了一條世界最長的沙漠高速公路……”驅車行駛在自己的當年奮斗的地方,回憶在七一通車儀式上的點滴,四公司京新高速公路項目部經理田江感慨不已,這條新時代的絲綢之路滿含著對黨的一片赤誠,詮釋著項目建設者修路報國的初心和理想。2017年,為了實現建黨100周年通車目標,田江團隊背起行囊一頭扎進天山北麓無人區,承擔了打通最后68公里的攻堅任務。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嚴酷的環境還是讓他們始料未及。天山北麓的伊吾地區常年風沙肆虐,最大風速可達12級,極端最低氣溫達到-40℃,年均有效施工時間不到5個月,沒路、沒水、沒電、沒網,甚至沒有手機信號……
路通天下的承諾:逆境拓新路
走進戈壁灘深處的筑路工地,無數的砂礫在風中翻滾,像刀片一樣劃過臉龐,“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亂石走”在這里格外形象。伊吾平均海拔都在2500米以上,毗鄰天山北麓冰川,6月飛雪在當地司空見慣。
“高速公路建設最大的影響在于溫差過大和干燥氣候?!表椖靠偣こ處燅銘训陆榻B說,當地凌晨和中午溫差最大達20度,工地上是“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溫差效應和干燥風浪不斷沖擊施工現場,收縮開裂成為路基工程最大的“攔路虎”。
如果溫差對路基施工來說是“表皮損傷”,那么對橋梁施工就是“傷筋動骨”。作為全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跨國道335大橋成為溫差效應最大的“受害者”,橋梁混凝土澆筑施工對氣溫變化極為敏感,劇烈的溫差往往會導致混凝土凝固不均,嚴重影響橋梁強度。干燥缺水同樣是工程建設的大敵,混凝土失水速度極快,澆筑的混凝土如同餡餅,常常是外硬內軟,干縮開裂成為當地特有的工程質量通病。
京新高速公路跨國道335大橋箱梁架設掠影 胥懷德 攝
為了最大限度避免溫差和干燥影響,他們選擇在氣溫較低的夜間施工,往往要趕在早晨氣溫回升前完成預定施工任務?!白罹o張的時候一周時間都沒有好好休息,經常挑燈夜戰?!瘪銘训陆榻B說,他們全面開展混凝土配比研究,創新應用多種封閉式養護工藝,控制了干旱強風區混凝土表面干縮裂紋,確保箱梁澆筑順利進行。
同樣影響施工質量的還有“風吹雪”災害,距離伊吾縣城55公里的京新高速公路前山互通工地正處于天山風口,夏季常常大雪紛飛,劇烈的疾風吹著冰雪塊在工地四處游走。為了化解“風吹雪”災害,田江團隊開展高寒地區道路風吹雪災害防治及斷面形式研究,他們選擇了14個典型斷面開展野外流場觀測,總結出了高寒地區風吹雪災害防治的關鍵技術,成為全線唯一掌握“風吹雪”特殊氣候下施工核心技術的單位。
一項項工藝成果和技術創新讓京新高速公路項目部成為技術創新的沃土,畢業不久的新員工們迅速成長為項目技術管理骨干。翻開項目獲得的專利工法證書,多名“95后”年輕技術員赫然在列。
絕不服輸的吶喊:開工既決戰
走進四公司京新高速公路項目部,一組醒目的標語躍然于前: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開工伊始,田江發出了開工既大干、大干既決戰的號召,不到10天就進入大干狀態,成為全線的“攻堅擔當”。
從老項目轉戰到新項目部1天到位、人員2天全部集合、拌和站4天建成……快的背后是田江團隊高效率的工作作風,正如他的老搭檔,項目黨支部書記陶新杰常說的,在田總的隊伍中決策就是軍令,不講條件唯有執行。
在平均海拔逾2300米的高原上,他們原計劃在周邊牧場確立5個取土場,然而高海拔地區生態環境相當脆弱,取土場的面積和取土深度直接影響到后續草場恢復。田江在實地勘察后決定將5個取土場變為10個,取土場沿著高速公路平行設點,打開了施工局面。
京新高速公路在生態保護中建設 胥懷德 攝
“取土場5變10以后,取土面積平均縮小了一半,取土深度不到3米,不僅保護了草場,也縮短了運距?!瘪銘训陆榻B說,原來12公里的運距現在縮短到了2公里,施工高峰期一天的運量就達到5萬方,此時沿線其他單位還不到2萬方。
“比全線其他單位快三個月”是田江給團隊下達的軍令,他們用這“三個月的超越”奏響了一場速記與激情的凱歌:完成全線首個梁場驗收、首根樁基澆筑、首片箱梁澆筑、首片箱梁架設、首段路基交驗、首個完成箱梁架設、首個控制性工程——跨國道335大橋……
“以效率搶進度、以進度兌承諾、以承諾換信譽、以信譽贏市場”成為田江團隊打贏攻堅戰的秘訣,創造了10個月干完68公里高速公路的“京新速度”!靠著平行作業和夜以繼日,在一次次的沖鋒和鏖戰中始終保持“三月的進度優勢”,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座橋梁在戈壁灘拔地而起,一條條坦途在戈壁深處延伸漸遠。
降本增效的宣言:土缽變金盆
問到創效和管理秘訣,田江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了他的循環理論:試想一個臨建工程建設周期短、開局跑得快、材料價格低、施工進度快、業主獎勵高的項目,豈能不創效?
他舉例說,拌和站和施工便道是京新高速公路項目臨建工程的重點,本著勤儉節約的原則,他們直接周轉既有混凝土拌和設備,施工便道則通過維修加固的方式利用既有村道,原設計80公里的施工便道,他們只修筑了30公里就實現了“聯網互達”。戈壁灘上風沙大、營房建設投入大、風險高,他們采用租賃集裝箱解決施工高峰期人員住宿問題。集裝箱不僅便于轉移組裝,更節約場地費用和營房建設的時間成本,大大縮減了建設規模,僅此一項就直接節約臨建成本約39萬元。
針對項目戰線長、結構物分散、沿線水電匱乏的實際,他們通過集中供應的方式,將拌合站、梁場、預制構件場和工地試驗室集中在一起,該合并的合并、該整合的整合,建立了集生產、加工、運輸為一體的物資加工生產模式,僅免去一座拌和站的建設就節省成本百萬元。
在前期資金壓力空前緊張的不利局面下,他們簡化臨建工程設施規模、壓縮臨建投入的時間和投入,使用的家具和辦公用品經過多次周轉儼然成為項目的“傳家寶”,團隊用“摳門”的投入打造了一條簡樸高效的施工管理生產線,靠著僅有的2千萬元,開工首年就完成2個億產值的任務量。
疫情期間包機返崗復工 胥懷德 攝
快速開局不僅讓田江團隊占據了工程建設的主動權,更占據了物資設備材料的主動權。進場初期物資材料競爭壓力小,鋼材水泥等物資材料價格低,然而那正是項目資金緊張之時,田江卻說就是借錢也得買!等到全線進入施工大干高潮后,材料價格普遍上漲,面對鋼材“有價無市”的窘境,只有田江的工地鋪滿了機械設備和物資材料。
高效的生產組織和充足的物資保障讓田江的工地運轉如飛,他們先后被建設單位授予2018年度綜合考評先進單位,并在投資集團年度質量信譽評價中榮獲“第一名”……“獎勵多得數不完,會議室年年都要更換新獎牌?!碧招陆芙榻B說,項目公司和EPC總承包部的獎勵近千萬元,項目部再利用獎勵采購物資、激勵施工隊伍,又進一步降低了成本、加快施工進度。
一次次酣暢淋漓的戰斗、一次次超越紀錄的沖鋒、一次次堅決卓絕的鏖戰讓田江團隊不斷超越前行、刷新紀錄,在祖國的大西北架橋修路,成為新絲綢之路上的筑夢人。